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台湾云门舞集《九歌》

台湾云门舞集《九歌》 [已过期]

演出场馆: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演出时间:

2013-02-28 19:30 2013-03-01 19:30 2013-03-02 19:30

演出票价:

160元 220元 280元 450元 550元 600元 680元 880元
1:本站只提供演出相关信息介绍,购票请到正规渠道购买,敬请谅解!

演出介绍

台湾云门舞集九歌

  编  舞:林怀民

音  乐:台湾原住民音乐、亚洲民族音乐、朱宗庆打击乐团

口  白:瓦历斯·诺干、李疾、郭远仙、蒋勋

音乐顾问:瞿小松

舞台设计:李名觉

题字:董阳孜

灯光设计:林克华

服装设计:林怀民、罗瑞琦

面具设计:王耀俊、林彦伶

舞作重建:李静君

  然则,神祇从未降临。

  屈原的《九歌》敬天地,祭鬼神,歌颂爱情,悼念国殇,是万民的祷告。舞剧以屈原的诗篇作为想象力的跳板,呈现一场剧场祭仪。

  “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大容是一位巫师。云门,大卷是他领导的载歌载舞的祭典。从采用“云门”作为舞团的名字起,林怀民对祭典一直有极大的兴趣。《薪传》(1978)、《生民》(1982)、《焚松》(1999)都具有祭典的风味;其中,1993年的《九歌》,透过古代祭典的形式建造当代的剧场祭典,是这一系列中最重要的作品。

  不少学者认为屈原的《九歌》是美化楚地歌舞祭典的诗歌。林怀民心仪多年,却找不到编创舞作的切入点。

  1986年,他首次到印度尼西亚峇里岛旅游,大为惊动。鸡蛋花无声飘落在荷花池畔。岛民晨昏祭拜。田地收获时,村民一面割稻,一面歌唱,赞颂稻米女神怀孕足月生产。头顶祭品前往寺庙朝拜的队伍无日无之。甘美朗乐音里,祭师启动仪式,附身的女童合眼起舞,戴着面具的乩童狂奔吼叫,熊熊火把映亮舞者衣饰上的金纹,在庙庭,在坟地。林怀民找到了他的“楚地”。

  然而,他无意呈现仿古的祭典。他不断探索《九歌》对今人的意义何在。八十年代末,世界各地的变乱,给了他诠释屈原诗篇的钥匙:众生必须无止境地祭拜,是因为“神祇从未降临”,众生的苦难只能由众生自我救赎。

  1988年到1991年,云门暂停三年间,林怀民游历东南亚诸国,也到贵州安顺看傩戏。《九歌》的音乐彷佛是他的旅行日记:以台湾邹族的《迎神曲》始,《送神曲》结,来自印度、印度尼西亚、西藏、日本的亚洲传统音乐和当代打击乐起伏流转,打破观众时空想像的限制。从贺兰山脉初民岩画图像,林怀民找到巫觋扮神面具的原型。他让一个身着西装、头戴呢帽、手提皮箱的现代旅人走过貌似古代祭典的舞蹈,一步步将观众引领到点题的当代场景。

  美国华裔舞台设计泰斗李名觉从林怀民强调的楚地水泽繁花的意象出发,引用台湾前辈画家林玉山画作《莲池》,创作了荷叶荷花满天的景片,剧院乐池化为水汪汪的池塘,田田荷叶托出粉色荷花。在这个神龛式的舞台上,舞者以融合东西的肢体语言,透过《东君》、《司命》、《湘夫人》、《云中君》、《山鬼》、《国殇》等章节,描绘情欲、孤独、操控、抗争、死亡与复活。舞至终结,《礼魂》的八百盏油灯蜿蜒如河,流向繁星的夜空。

  古今交错,亚洲民族的音乐和舞姿交融,舞剧《九歌》赋予屈原原作新时代的诠释,表达普世的意义,1993年首演以来,成为云门最受欢迎的保留舞码之一;在悉尼奥运艺术节、纽约下一波艺术节、华盛顿肯尼迪中心、维也纳和法兰克福国际舞蹈节以及欧美亚澳各大城市获得高度评价。国际舞蹈杂志说,《九歌》是“跨文化舞蹈形式的完美典范。”香港英文南华早报表示:“这出辉煌的长篇,将林怀民这位亚洲的巨人,提升到玛莎·葛兰姆、莫斯·堪宁汉等少数人所占有的层次:二十世纪伟大编舞家之一。”

  海外巡演之外,《九歌》曾于1997年、2000年、2007年在台湾三度重演。2008年,云门八里排练场失火,多出舞作道具服装焚毁,《九歌》面具幸存,带给云门团员极大的鼓励。继2010年重建《白蛇传》,2011年重演《家族合唱》之后,2012年云门重制布景,重建舞作,巡回港澳、台湾演出。2013年将赴莫斯科、北京、上海、杭州、广州、重庆,2014年将赴伦敦以及欧陆城市公演。  林怀民 艺术总监/编舞

享誉国际的台湾编舞家林怀民,1947年出生于台湾嘉义。十四岁开始发表小说,二十二岁出版《蝉》,是六、七十年代台北文坛瞩目的作家。大学就读政治大学新闻系;留美期间,一面攻读学位,一面研习现代舞。1972年,自美国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小说创作班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

1973年,林怀民创办云门舞集,带动了台湾现代表演艺术的发展。1999年5月创立云门2,培养年轻编舞家,深入乡镇及校园,为学生和普罗观众演出。

林怀民获得国际佳评无数:

《纽约时报》:林怀民辉煌成功地融东西舞蹈技巧与剧场观念于一炉。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林怀民的中国题材舞作,与欧美现代舞最佳作品相互争辉。

香港英文《南华早报》:林怀民是亚洲的巨人……二十世纪伟大编舞家之一。

《柏林晨报》:亚洲最重要的编舞家。

1999年,欧洲舞蹈杂志将他选为“二十世纪编舞名家”。后以“倾倒众生,而又充满中国气质的现代舞,振兴台湾舞台艺术”,获颁有“亚洲诺贝尔奖”之称的麦格塞塞奖。2000年,国际芭蕾杂志将他列为“年度人物”,并为法国里昂国际舞蹈节选为“最佳编导”。2004年,国际舞蹈联盟特别举办“荣典”,肯定林怀民对台湾及世界舞坛的贡献与成就。

2005年,他获《时代》杂志选为“亚洲英雄人物”。2006年获ISPA国际表演艺术协会颁赠卓越艺术家奖,以及美国洛克斐勒三世奖。2008年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奖”,同年,获法国文化部颁授骑士文艺勋章。

2009年,林怀民获欧洲舞动国际舞蹈大奖颁赠“终身成就奖”。由欧洲各大艺术节总监组成的评审团表示:“这位明星级的编舞家,多年来融合中国舞蹈与剧场传统,西方文化与现代艺术于一炉的作品,重大地影响、丰富了世界当代舞蹈。林怀民是与乔治·巴兰钦,威廉·弗塞斯,莫里斯·贝嘉等二十世纪独创性的编舞大师同层级的艺术家。”欧洲最重要的文化电视台ARTE为此拍摄的《林怀民专辑》纪录片,同年在欧陆首播。

2012年,林怀民受邀担任“劳力士创艺师徒计划”舞蹈类大师,在2012/13年度,指导全球遴选出来的巴西编舞家Eduardo Fukushima。

他的舞作包括:《如果没有你》、《屋漏痕》、《听河》、《风·影》、“行草三部曲”(《行草》、《行草 贰》、《狂草》)以及《焚松》、《竹梦》、《家族合唱》、《水月》、《流浪者之歌》、《九歌》、《红楼梦》、《薪传》、《白蛇传》等八十余出。林怀民结集出版的文字创作包括:《蝉》、《说舞》、《擦肩而过》、《云门舞集与我》、《跟云门去流浪》、《高处眼亮》,及译作《摩诃婆罗达》的剧本。

1983年,林怀民应邀创办台湾台北艺术大学舞蹈系,出任系主任、研究所所长。1996年,林怀民应邀赴奥国葛拉兹歌剧院,导演歌剧《罗生门》,获得热烈好评。1999年,他在柬埔寨协助当地舞者组构教案,推广该国濒临失传的古典舞。

林怀民的作品《薪传》,曾为多国舞团搬演,2004年,瑞士苏黎世芭蕾舞团演出的《烟》,荷兰茵楚登斯舞团以及德国卡萨尔舞团演出他的《白》。2006年,他应邀为当代最受瞩目的超级芭蕾舞星希薇·纪莲所编作的独舞,在伦敦赛德勒斯·威尔斯剧院首演后,巡回世界各国。

以他为主题的专辑影片有《杰出华人系列》(香港电视部)、《亚洲名人录》(日本NHK)、《踊舞·踏歌 云门30》(台湾公共电视台)、《台湾人物志─林怀民》(Discovery频道)、《人间行脚─林怀民的故事》(伦敦Poorhouse),以及《生命起舞》(台湾东森电视台)。

2004年,林怀民捐出台湾行政院文化奖奖金,作为“流浪者计划”母金,奖助台湾年轻艺术家赴亚洲各国旅行学习。

李名觉 舞台设计

李名觉是与贝聿铭齐名的美籍华人设计泰斗。他的舞台设计艺术被称为“标示出美国舞台设计史上的转折点”,影响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美国以及整个世界的戏剧界,是一个时代舞台艺术的象征,曾获颁美国艺术奖项最高荣誉“国家艺术奖”。

被誉为“美国舞台设计界一代宗师”的李名觉,曾任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设计研究所所长,2006年退休,现为设计系教授,并共同担任系主任。他曾为何塞·利蒙舞团、杰弗里芭蕾舞团、美国芭蕾舞团、艾文·艾利舞团以及大西洋西北芭蕾舞团担任舞台设计,与玛莎·葛兰姆合作超过二十年。

他所设计的两百多出舞台设计已成为美国表演艺术界的经典之作。李名觉为《九歌》设计的舞台,获得1996年纽约舞蹈与表演艺术设计奖。他为云门设计的舞台还有《红楼梦》、《家族合唱》、《焚松》。

云门舞集

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 《吕氏春秋》

根据古籍,“云门”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相传存在于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舞容舞步均已失传,只留下这个美丽的舞名。

1973年春天,林怀民以“云门”作为舞团的名称。这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也是所有华语社会的第一个当代舞团。

云门舞作多由传统文化取材,以现代的观点,独特的形式呈现。《薪传》、《红楼梦》、《九歌》、“行草三部曲”等作品,备受欢迎,一再演出,成为台湾社会三代人的共同记忆。2012年,舞团在台北两厅院呈现第2000场的公演。

从台北的两厅院,到各县市文化中心、体育馆、乡镇学校礼堂,云门在台湾定期与观众见面。九十年代以来,在国泰金控的支持下,每年轮流在各城市举行户外演出,平均每场观众高达六万。演出结束后,会场没有留下任何垃圾纸片,建立了美好的广场文化。

云门也是国际顶尖艺术节以及重要剧场的常客,每年应邀出国演出长达四个月。纽约、伦敦、柏林、莫斯科、东京、悉尼都是舞团例行公演的城市。39年来,云门在欧、美、亚、澳各洲两百多个舞台上演出,以独特的创意,精湛的舞技,获得各界热烈赞赏。伦敦时报说,云门是“亚洲第一当代舞团”。欧洲舞蹈杂志表示:“云门之舞举世无双。它呈现独特、成熟的中国编舞语言。这项亚洲舞蹈进化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威廉·弗塞斯的法兰克福芭蕾舞团对欧洲古典芭蕾的影响。”

2003年,《纽约时报》首席舞评家安娜·吉辛珂芙将云门的《水月》列为该年最佳舞作的首选;为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节揭幕的《行草-贰》,荣获时代评论奖及观众票选最佳节目。2006年,“行草三部曲”获《国际舞蹈》杂志评选为“年度最佳舞作”。

云门舞者多为舞蹈科系毕业生,他们的训练包括现代舞、芭蕾、京剧动作、太极导引、静坐与内家拳。

林怀民与云门的故事,已写成《飙舞》一书由天下文化出版,也成为台湾各级学校教科书的内容;纪录片《踊舞·踏歌  云门30》由台湾公共电视制作发行DVD。云门近年作品也拍摄为舞蹈影片问世:在荷兰摄制的《流浪者之歌》,在法国摄制的《水月》,在德国拍摄的《竹梦》以及在瑞士摄制的《行草 贰》为多国电视台播放,DVD发行全球。《云门·传奇》舞作套装DVD由金革发行。

1998年,云门舞集舞蹈教室创立,以专业经验创造“生活律动”教材,让4岁到84岁的学员,透过启发性的教学,认识自己的身体,创造自己的生命律动。2009年起,云门教室与香港何鸿毅基金会合作,把生活律动推荐到香港的幼稚园与小学。

1999年,“云门2”成立,培育年轻优秀的编舞家和舞者;深入台湾各地校园和城乡,为学生和基层民众演出。2000年启动的艺术驻校活动,获得大专院校学生热烈回响。2007年起,舞团进驻城乡,在当地密集举行舞蹈艺文活动,受到年轻学子及城乡民众的热烈欢迎。

2003年,台北市政府将云门三十周年特别公演的首演日8月21日,订定为“云门日”,并将云门办公室所在地的复兴北路231巷定名为“云门巷”,肯定并感谢云门舞集三十年来为台北带来的感动与荣耀。

2010年,台湾中央大学鹿林天文台将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云门”,表彰云门在艺术上的成就。

迎神:起舞迎神

      音乐:邹族迎神曲

东君:一场丰饶祭

      音乐:西藏钵乐

司命:一场操控的游戏 

      音乐:西藏喇嘛梵唱

——中场休息——

湘夫人:江边绝望的等候

      音乐:卑南族妇女节庆日吟唱古调、爪哇甘美朗乐

    云中君:春日郊游

音乐:日本雅乐《平调?越天乐》

山鬼:一张凄惨的无言的嘴

音乐:印度笛乐

国殇:死亡与新生

音乐:打击乐

口白:西藏钵乐

礼魂:一场慰灵祭

音乐:邹族送神曲

台湾云门舞集九歌敬请期待!

温馨提示: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儿童项目除外),1.2米以上儿童需持票入场。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